近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在一場記者會上宣稱,在北京解除對澳中部長級交流的凍結之前,他會晤中國新任駐澳大利亞大使是不合適的。隨后,莫里森還表示,這將是他向中國發(fā)出的最后一個信息。這番極具挑釁意味的言論,表明他壓根不想改善中澳關系。
中國新任駐澳大使肖千今年1月底抵達堪培拉后,多次釋放中方愿意增進溝通的積極信號。在3月初會晤澳大利亞外長佩恩時,肖千表示中澳友好和互利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給兩國及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然而,莫里森對中國的善意置若罔聞,甚至“擺譜”,給會見大使預設條件,再次表明當前中澳關系的困難局面是澳方一手造成的。
近幾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少數(shù)西方國家奉行強硬對華政策。作為美國的盟友,澳大利亞為了鞏固與美國在各個領域的關系,積極充當反華行動的馬前卒、急先鋒,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將新冠病毒溯源問題政治化,頻頻抹黑中國人權,加入“四方機制”和美英澳三邊安全倡議,尋求獲得核潛艇,直至近期建造針對中國的核潛艇基地……鐵了心給改善中澳關系制造麻煩與障礙。自去年開始,澳大利亞更是不遺余力響應美國“印太戰(zhàn)略”,在南海、東海、臺海屢次對華軍事挑釁,多次發(fā)起對華制裁,甚至肆意干涉中國內政,頻繁觸碰中國紅線。
最近,隨著俄烏沖突持續(xù)發(fā)酵,澳大利亞再次“自覺”地跳上美國的戰(zhàn)車,不僅跟著美國加緊對俄制裁,而且對中方勸和促談妄加指責。
澳大利亞頻頻對華發(fā)難,意圖昭然若揭。正如《紐約時報》刊文所言,幾個月來,莫里森一直試圖轉移民眾對其國內弱點的關注,通過暗示競選對手會與“強大且危險”的中國靠近,謀求連任。
除了大選考量之外,久治不愈的“對華焦慮癥”是莫里森等澳大利亞政客們“習慣性反華”的病根所在。近年來,對于中國在太平洋地區(qū)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澳大利亞政客始終抱守一種狹隘心理,不愿正視中國的崛起,更不愿看到中國與澳視為“自家后院”的太平洋島國,基于各自普遍愿望而開展的互利合作。同時,澳大利亞一些政客基于意識形態(tài)考量長期對中國抱敵視態(tài)度,摘不掉有色眼鏡,丟不掉冷戰(zhàn)思維。因此,盡管在經(jīng)貿領域高度依賴中國,澳大利亞依然堅持與美國捆綁,以尋求所謂“安全感”,并謀取地區(qū)戰(zhàn)略優(yōu)勢。
然而,澳大利亞商界、學界及民眾都看得清清楚楚,強硬的對華政策導致冰凍的中澳關系,對澳大利亞有百害而無一利。澳大利亞礦業(yè)大亨安德魯福雷斯特此前已喊話澳政客,敦促其摒棄對華恐慌,緩和“反華論調”,并表示在對華問題上應該冷靜。作為澳大利亞多年來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對澳大利亞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追隨美國、挑釁中國的短視行為,最終只會砸了澳大利亞自己的腳。
澳大利亞有一句諺語:“盯著太陽就不會被陰影困擾。”澳大利亞政客是時候抬眼看看太陽了,為了澳大利亞的持久繁榮,理性處理對華關系。(嚴 瑜)
原標題:一味對華強硬只會坑了澳大利亞(觀象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3月31日 第 06 版)
責編:吳正丹、毛莉

贊

踩

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