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古淮河北岸,有一位英雄女兒的“家”。門口立著她的雕像,被人們送來的鮮花簇?fù)怼?/p>
這里是張純?nèi)缂o(jì)念館。
張純?nèi)纾A裔女作家,生于美國新澤西,祖籍江蘇淮安。28年前,她以一本《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將以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二戰(zhàn)中國戰(zhàn)場苦難真相,首次推至西方公眾視野。她用文字擊破沉默,卻也因長期直面歷史的殘酷,在2004年選擇結(jié)束生命,年僅36歲。
了解她的故事,需要一點心理準(zhǔn)備。

張純?nèi)缂o(jì)念館內(nèi)
一
1994年,26歲的張純?nèi)缭诩又菘吹揭粓鲫P(guān)于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展。
那時,日本不承認(rèn)屠殺歷史,西方不知曉屠殺歷史,就連張純?nèi)缭诳吹秸掌埃矊@段歷史“半信半疑”。但這場展覽,讓她看到不能想象的另一個地獄世界,而她與這些無辜遇難者,有著同樣的中華血緣。
“六到八周內(nèi),他們屠殺了超過30萬平民。我不想讓這段歷史從此消失,我不想讓那么多人的生命從此灰飛煙滅”——帶著這樣的心情,接下來的三年,張純?nèi)鐚⒆约航]在歷史暴風(fēng)眼中。
她去南京搜集史料,訪問幸存者;作為美籍華裔,她的中文不是很熟練,但她沒有囫圇吞棗地處理采訪資料,白天采訪完,晚上再逐字逐句弄清幸存者的意思。她訪過一位拉黃包車的幸存者,對方告訴她如何被日軍抓到、拖走,從哪里拖到哪里,又怎樣逃過一死,張純?nèi)缇驮诘貓D上比對,對照無誤,才確證這段資料。
1996年,張純?nèi)缭谝敶髮W(xué)圖書館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線索——有關(guān)拉貝的文獻(xiàn)資料。她打聽到拉貝的外孫女健在,獲知拉貝有一部關(guān)于日軍暴行的日記,即刻動身探尋,最終促成《拉貝日記》重見天日。對研究南京大屠殺來說,《拉貝日記》的發(fā)現(xiàn)有里程碑意義。
南京、義烏、寧波……從檔案館到幸存者家中,從圖書室到大屠殺遺址,為了探究史實,張純?nèi)绲淖阚E遍布中國等地。她一度帶著生病的身軀在工作,也一刻未停地整理史實。

采訪中的張純?nèi)纾▓D源:澎湃新聞)
二
2016年3月,淮安市張純?nèi)缂o(jì)念館籌備組成員前往美國。
他們與斯坦福大學(xué)有關(guān)方面溝通,獲得許多珍貴資料;他們拜訪了張純?nèi)绲母改笍埥B進(jìn)、張盈盈夫婦,請老人回憶女兒學(xué)習(xí)、寫作,以及與日本右翼分子斗爭的細(xì)節(jié);采訪張純?nèi)缟暗挠H屬、同事、朋友,對張純?nèi)绲膭?chuàng)作與思想進(jìn)行深入訪談……這些資料和遺物,成了紀(jì)念館最核心、最動人的收藏。
有了資料,如何布展?他們在張純?nèi)绲膶懽鞣椒ɡ镎业搅舜鸢浮?/p>
戰(zhàn)后,日本政府缺乏對戰(zhàn)爭罪行的全面深刻反省,甚至否認(rèn)南京大屠殺的存在、質(zhì)疑受害者人數(shù)。這一事實深深刺痛了張純?nèi)纾鎸δ嵌稳绱藘礆埗植槐晃鞣缴鐣私獾谋┬校瑥埣內(nèi)缰溃膶懽鞅仨毩钊诵欧榍逦⒂辛Α⑷嬷v述事實,張純?nèi)绮捎枚嗑S視角敘事,讓受害者、施暴者和第三方見證者的聲音同時呈現(xiàn)、彼此印證,使真相無可辯駁。
她還開創(chuàng)性地描述了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暴行:一是大屠殺本身,二是掩飾、否認(rèn)與遺忘大屠殺。這種力求客觀、全面、立體的治史方法成就了一部信史,也在無意間為日后紀(jì)念她的場館奠定了最核心的布展哲學(xué)。
三
2017年4月7日,建給張純?nèi)绲摹凹摇苯K于落成。
這個“家”不是靜止的紀(jì)念碑,它時時刻刻在發(fā)聲、在行動,就像張純?nèi)绠?dāng)年一樣。走進(jìn)這個“家”,訪客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是誰”“她做了什么”“她留下了什么”。 那些圖片與文字穿越時空,為那段猙獰而沉重的歷史做出最誠實的見證。
1997年,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際,張純?nèi)绲摹赌暇┖平伲罕贿z忘的大屠殺》正式出版。作品問世后,張純?nèi)缭诿绹⒓幽么蟾鞯睾灻⒀葜v,足跡遍及北美140多所大學(xué)、圖書館和公共論壇,在北美刮起了強勁風(fēng)暴。外界送給她“超級張純?nèi)纭薄皬埵闲L(fēng)”等名號,所到之處大受歡迎,書經(jīng)常缺貨。
1998年12月,她與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的電視公開辯論成為經(jīng)典時刻——她只用30秒,就讓對方啞口無言。她面對的不只是掌聲,還有右翼勢力的威脅恐嚇。她收到過子彈威脅,父母也被提醒“該給女兒找個保鏢”。
2004年,張純?nèi)邕x擇結(jié)束生命,年僅36歲。與黑暗斗爭本身就是一種酷刑。那些她日夜與之搏斗的殘酷畫面,最終壓垮了她的精神。
她用生命開辟了戰(zhàn)場,這個“家”替她繼續(xù)那場未竟的辯論。
開館八年,這里已成為活躍的思想客廳。它用年度紀(jì)念儀式、實境課堂、主題講座,讓歷史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通過“云端論壇”,它與北美等地的學(xué)者對話,將和平之聲傳向世界;來自全球的華裔青年在這里參加“尋根之旅”,在張純?nèi)绲墓适吕铮袆印⒐缠Q。
正如一位觀眾在留言冊上寫:“緣于你對歷史不斷地追尋,你生命的終點成為了后來者的動力和起點”。
文/王慧瓊
編輯/云歌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責(zé)編:張青津、張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