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一個問題:
如果強大的國家憑借武力,就可以隨意轟炸另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誰會感到安全?
不久前,加沙停火談判關鍵時期,以色列戰(zhàn)機空襲卡塔爾首都多哈。打完哈馬斯打真主黨,炸完伊朗炸多哈,以方這兩年的攻勢猛烈。
阿拉伯世界瞬間嘩然。沙特、埃及、土耳其等國發(fā)聲明,強烈譴責以方“公然侵犯主權”,開“危險先例”;近60個伊斯蘭國家領導人急赴多哈召開峰會,一致譴責以色列;聯(lián)合國秘書長譴責襲擊公然侵犯卡塔爾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為加沙停火的努力;包括中俄在內,多個安理會成員國明確表示,此舉公然違反國際法和《聯(lián)合國憲章》。
按照特朗普“孩子打架不好勸”的邏輯,以方幾乎拉都拉不住。為什么他們一再無視國際法、幾乎想炸誰就炸?國際社會真就沒轍?
可以說,以色列的導彈和加沙的慘劇,讓世界再次看清幾條血淋淋的現實。

卡塔爾被空襲(圖源:外媒)
現實一:以色列長期奉行軍事安全邏輯,武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根深蒂固,并得到美國長期縱容。
以色列對多哈的襲擊并非偶然,越境攻擊、轟炸非交戰(zhàn)國首都、打擊敵對非國家行為體、對庇護者施加威懾,他們40年前就干過。
1985年10月,以軍發(fā)動“木腿行動”,戰(zhàn)機長途奔襲,空襲位于突尼斯的巴解組織總部。當時,聯(lián)合國安理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573號決議予以譴責,但以色列未受實質性懲罰。
這種行動模式是以色列軍事思想的必然產物,更源于美西方主導的國際法治體系長期縱容。1985年聯(lián)合國決議,美國棄權;2025年以軍的行動美國知情卻不阻止,美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仍為以辯護。更不用說美國的一票否決權了——任何試圖約束以色列的決議,最終多被美方在安理會否決。
這證明,在國際法治體系里,美國的“選擇性譴責”和“雙重標準”,給了以色列底氣,使其敢于反復突破國際法底線。這也是“國際社會”拿它沒辦法的根本原因。

美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多蘿西·謝伊公然為以色列辯護稱,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災難不是以色列的責任。圖源:央視新聞
現實二:以色列橫行中東,因為背后站著美國。
1959年至今,以方接受美國軍援超2500億美元(經通脹調整),是全球接受美國軍援最多的國家。對以軍援在美形成法案,2018年起,美方每年對以提供超33億美元、有制度保障的軍援。
通過這些美國軍火,及在此基礎上自身研發(fā)的系列裝備,在地區(qū)內、在關鍵領域,以色列實現、并維持了對對手跨代的軍事優(yōu)勢。這種巨額、制度化的軍事與經濟支持,使以色列能夠在維持軍事機器運轉的同時,無需過多顧慮國內經濟制約。
為啥軍援能形成法案?因為“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等親以色列游說團體非常強大。通過政治獻金和游說滲透,他們幾乎完全左右美國對以政策。

特朗普用“小孩打架”形容俄烏沖突。圖源:鳳凰衛(wèi)視
現實三:即便都是美國盟友,也有遠近親疏。
以色列是美國鐵桿盟友,被炸的卡塔爾也是美國盟友。卡塔爾駐扎美軍,還有美國在中東最大軍事設施——烏代德空軍基地。這一次,美國提前知曉襲擊計劃卻未阻止。
原因,是美國將以色列視為中東重要戰(zhàn)略資產。美方眼中以色列的戰(zhàn)略價值,是在其他盟友關系之上的根本考量。
以前有種說法,說以色列是美國用來駕馭、驅使中東各國的“鞭子”;現實中,美國將其視為抗衡中東反美、反西方力量的中流砥柱。它能為美提供后勤保障基地,增強美方在地中海和紅海地區(qū)的權力投射能力。
但這種一邊倒的偏袒政策,讓美國在盟友中失去“公正調停者”的信譽。繼續(xù)這么搞,會讓美國中東戰(zhàn)略布局被動、失能。
這不,沙特已經跟巴基斯坦簽署防御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任何對其中一國的攻擊,將被視為對雙方的攻擊。
有記者問,這是否意味著巴基斯坦將提供“核保護傘”?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沙特官員說:“這是一項涵蓋所有軍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協(xié)議。”

美國轟炸機降落在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跑道上。圖源:外媒
現實四:阿拉伯世界能否真正“團結”,不好說。
多哈峰會發(fā)出“空前一致”的譴責,但這種團結的局面,歷史上曾經反復出現過。
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以色列獨立戰(zhàn)爭/巴勒斯坦大災難)以來,阿拉伯國家曾多次“抱團”針對以色列,其中不乏戰(zhàn)爭手段。但因為軍事技術劣勢、內部協(xié)調不足等,“以強阿弱”的地區(qū)格局并未改變。
這次集體憤怒的聲明最后,只是“呼吁各國采取一切可能的法律和有效措施”,但未提出任何具體的懲罰性措施,如對以色列關閉領空或斷交。雖然許多阿拉伯國家重新視其為地區(qū)“麻煩制造者”,但要將這一判斷轉化為實質性戰(zhàn)略合作,仍存巨大現實障礙。
現實五:加沙人間煉獄式的慘劇,是國際法失效、強權凌駕公理之上的鐵證。
正在舉行的北京香山論壇上,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授說,自己的同事在加沙被以軍殺害;衛(wèi)星圖像對比,顯示出加沙從有建筑物到“化為齏粉”之變。
炮火之下,醫(yī)院、學校和難民營等安全區(qū)域無法幸免;援助物資被反復阻撓,導致加沙人民在饑餓中煎熬。隨著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崩潰,針對人道主義車隊和卡車司機的武裝搶劫事件激增,僅2024年以來就已發(fā)生75起。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加沙80%的地區(qū)已被劃為以色列軍事區(qū)、或被下達撤離命令,這意味著五分之四的加沙領土,已成為本地居民的“禁區(qū)”。

衛(wèi)星圖片顯示加沙地區(qū)空襲前后對比。圖源:外媒
用巨額軍事援助、政治綁架維系霸權,用制造地區(qū)沖突、陣營對抗追求私利,這種曾讓某些國家、某些利益集團、某些個人盆滿缽滿的舊模式,將地區(qū)推入了動蕩深淵。

北京香山論壇上,國際關系學者閻學通與以色列軍官激辯,以軍官否認以軍在加沙濫殺無辜,閻學通直言事實不由以方決定。圖源:澎湃新聞
文/尼尼微光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責編:黃之安、陳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