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原創(chuàng)評論 >

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在沈陽安葬

海外網 2025-09-15 17:19:32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9月13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30位志愿軍烈士英靈,在闊別祖國70多年后回到中華大地安息。多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的老戰(zhàn)士和青年學生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采訪時表示,要傳承發(fā)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不同崗位上將祖國建設得更好。

照片前排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老兵,從左到右為李維波、馬秀祥、王金玉、何臨弟、徐福生。(譚啟明/攝)

91歲的志愿軍老戰(zhàn)士王金玉受邀參加了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他穿著舊軍裝,迎接老戰(zhàn)友們回到故鄉(xiāng)。“去的都是年輕身,歸來他們已經是英靈。”王金玉老人動情表示,在儀式現場他感到“既難過又高興”。難過的是當年一同入朝的年輕戰(zhàn)友們,如今歸來卻已是一具具遺骸;而高興的是如今國家繁榮昌盛,不僅派出運-20接烈士遺骸歸國,還派出4架殲-20戰(zhàn)機全程護航,這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

同為91歲的志愿軍老戰(zhàn)士馬秀祥也受邀參加迎回儀式。他身形清瘦,胸前勛章滿襟。在向記者介紹胸前的勛章時,老戰(zhàn)士神采飛揚。“我在朝鮮立過功”“這是國內三等功”“這是和平萬歲紀念章”。但提到犧牲的戰(zhàn)友,老人神色一黯,“我們國家抗美援朝犧牲十九萬七千六百多人。今天我們迎接英雄回家,緬懷英雄、致敬英雄,不僅是對英雄的追思,更是祖國強大的表現,人民富裕的表現,軍隊強大的表現。”

英雄們的事跡,永遠不會被遺忘。遼東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的大三學生馬夢轅,從大一入學開始便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尋訪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實踐活動,該活動已持續(xù)將近十年,先后有兩千多名同學,走過十多萬公里路,為了面對面聆聽五百多位老戰(zhàn)士講述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為了繼承和發(fā)揚抗美援朝精神。在尋訪老戰(zhàn)士的活動中,馬夢轅最難忘的一段記憶是,志愿軍老戰(zhàn)士摸著舊軍裝上的補丁,動情地說,“我們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留在戰(zhàn)場上再也沒能回來的戰(zhàn)友。”此番能夠迎接英烈回家,讓她格外感慨,先烈們并不是天生無畏,但是他們依然堅定地選擇為家國而戰(zhàn)、為和平而戰(zhàn)。作為即將走上講臺的師范生,馬夢轅表示,“我生活在英雄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和幸福里,我愿意在未來,把這些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講給我的學生聽。今天我們在這里迎接英雄回家,告慰英靈,明天我們會不斷傳承抗美援朝紅色精神,讓抗美援朝精神激勵和警醒一代又一代人。”

英雄們的事業(yè),新時代的青年們接續(xù)傳承。來自臺灣省新北市的馬靖雯站在莊嚴肅穆的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現場,瞻仰著覆蓋五星紅旗的棺槨,她的內心深受震撼。面對人民日報海外網的鏡頭,她說,“烈士們的回家之路見證了民族的尊嚴、述說著和平的珍貴,也讓我對‘家國’二字有了更深的體悟。”她接著說,這些年輕的生命,在異國他鄉(xiāng)浴血奮戰(zhàn),用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要不忘根脈、銘記歷史,勇擔使命、攜手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王陳逍遙、張軒豪)

責編:王陳逍遙、吳正丹

手機海外網
使用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