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子、寬粉、土豆,秦安豆腐、隴南花椒、會寧胡麻油……一碗麻辣燙,道地天水香。用食客的話說,“前調是辣椒的香,中調是菜的鮮爽,尾調有點麻。”
以為島妹要帶大伙兒奔赴舌尖盛宴?非也,借著紅油寬醬,咱聊聊網紅城市。
天水麻辣燙(圖源:視覺中國)
一
流量經濟,公眾注意力是稀缺資源。這兩年,淄博燒烤忽成頂流,“爾濱”火遍全國,讓眾多城市看到了“出圈”希望和轉型契機。
有學者總結:網紅城市的形成,既依賴政府、企業(yè)在短視頻平臺的推廣投放,更依靠居民與游客的自發(fā)參與,特別是游客在社交媒體分享的真實感受。
天水麻辣燙是咋被注意到的?
2月13日,有網友在平臺發(fā)布視頻,畫面中的麻辣燙色澤誘人,短時間內獲贊百萬。垂涎三尺的網友紛紛詢問:“這是哪里的麻辣燙?”隨后,從網上到網下,網友八方入甘,麻辣燙店員忙到表情管理失敗。

店員忙到失去表情管理(圖源:網絡)
天水深諳寵客之道——擔心游客高鐵出站后冷場,當地請來歌舞團表演;害怕自駕游客沒車位,免費臨時停車位安排上;食客不知在哪消費,火速開通麻辣燙公交專線;麻辣燙店周邊,炒面、火鍋、螺螄粉商鋪自發(fā)共享餐桌;天水文旅和各縣區(qū)競相送上禮包:溫泉票、蝴蝶蘭、沙棘汁、吉祥物……
天水的麻辣燙公交專線(圖源:視覺中國)

天水南站的舞蹈表演(圖源:網絡)

當地向游客贈禮(圖源:網絡)
眼熟嗎?不少網友覺得,天水這波操作有淄博的影子。
其實秘訣無他,用心做好服務而已。作為旅游資源不算豐富的老工業(yè)城市,淄博打的是真心牌:誠信實惠的便民市場,快速建起的燒烤廣場,便捷暢通的燒烤專線……游客聞訊而來、所見不虛,于是口口相傳,造就現(xiàn)象級熱潮。
眼下,天水也開始嘗到相似紅利:3月初起,各社交媒體平臺上,天水麻辣燙的視頻播放量超13.9億;旅游平臺顯示,3月16至17日這個周末,天水酒店民宿、景點門票、交通等旅游消費預訂量同比增長約18倍……
這熱乎勁兒,難怪麻辣燙店老板感嘆:“煮不完,根本煮不完!”
天水一家麻辣燙店,商家為游客加工麻辣燙。圖源:新華社
二
天水麻辣燙剛走紅時,許多人還有點摸不著頭腦。畢竟這些年,網絡熱點層出不窮,網紅城市此消彼長。有人說,這叫“自發(fā)性網紅”,由社交媒體推送算法決定,火得好像“莫名其妙”,有心栽花花還不一定開呢。
線上熱鬧是第一把火,若能持續(xù)添柴,很可能燒出個紅火場面。
比如,在已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爾濱”不斷推出新玩法:“淘學企鵝”、無人機高懸月亮、插翅膀的黑馬、凍梨擺盤、紅薯配勺、中央大街臺階鋪地毯,既會“整活兒”,又把城市服務做到了位。

哈爾濱極地公園的“淘學企鵝”
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意讓游客大呼新奇,但“超常規(guī)服務”怎么變成城市的“常態(tài)化服務”,還得有個銜接。最理想的方式,是借海量游客打卡之機,燒熱旅游消費環(huán)境,繼而擴展到全域營商環(huán)境,讓城市形象煥然一新。例如通過旅游挖掘本地資源,增強市政建設,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用嶄新面貌吸引投資、留住人才。
但這過程中,也要避免“一城紅,城城效仿”、一哄而上搶流量。現(xiàn)在有的城市熱衷于打造網紅景點,動不動就豎個牌子“我在某地很想你”,賣點同質化、服務套路化、過度商業(yè)化,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中國城市鄉(xiāng)村眾多,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餐飲等資源非常豐富,值得發(fā)掘和包裝,讓傳統(tǒng)煥發(fā)新生,網絡傳播只不過提供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宣介契機。一座城市要“長紅”,更要搞好細水長流的發(fā)展,讓網絡紅利惠及更多本地百姓。這“網絡紅利”不僅僅是短期的經濟利益,更是長時間對一座城市形象面貌的改造和對居民精神風貌的提升。
文/云歌
編輯/綾波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責編:岳雨田、陳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