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表示,“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將于8月31日起停止供氣3天。
作為俄羅斯向德國等歐洲多國輸送天然氣的一條主要管道,“北溪1號”再次斷流,對正處于能源危機“震中”的歐洲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也讓人們更加擔憂歐洲國家能否安然度過即將到來的秋冬季。
再度停供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日前表示,由于唯一運轉的壓縮機將檢修維護,“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將于8月31日至9月2日暫停供氣。檢修完成后,如果“沒有出現(xiàn)技術故障”,“北溪1號”管道將恢復現(xiàn)行供氣量,即每日3300萬立方米。
這是“北溪1號”管道近期第二次“斷流”。7月11日至21日,該管道曾因年度例行維修,停止供氣10天。
自今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歐洲追隨美國對俄實施制裁,并試圖借天然氣禁運打壓俄羅斯,招致俄強烈反制。半年間,圍繞“北溪1號”管道的風波持續(xù)不斷。
6月中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以德國西門子公司沒有及時交還送修渦輪機為由,將經由“北溪1號”管道輸往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量減少近60%,每天供氣量不超過6700萬立方米。此后,受“北溪1號”管道波爾托瓦亞壓氣站另一臺渦輪機停止運行的影響,該管道日供氣量又降至3300萬立方米,約為最大供氣量的20%。
俄羅斯日益擰緊“北溪1號”管道的“閥門”,讓高度依賴俄天然氣的歐洲國家深陷“氣荒”困境。如今,“北溪1號”管道再次斷供,給正尋求在冬季前補充天然氣庫存的歐洲國家增加新的壓力,也使其更加擔憂今冬可能面臨的能源危機。
主動反制
“俄羅斯希望通過與歐洲在‘北溪1號’管道問題上的博弈,擺脫自身在歐洲對俄天然氣禁運中的被動狀態(tài),對歐洲采取更加主動的反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俄羅斯此次找準時機,欲在西方對俄制裁的“戰(zhàn)線”上撕開一道口子,并借此在歐洲國家內部制造更多矛盾,令其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對俄能源制裁政策。
據報道,德國聯(lián)邦議院副議長庫比基日前呼吁立即啟用“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為過冬填補天然氣儲存設施”。7月,德國最大島呂根島的7名市長也致信敦促德國聯(lián)邦政府充分考慮“其政策可能給德國民眾及德國經濟造成的傷害”,允許通過“北溪2號”管道進口俄羅斯天然氣。
“在‘北溪1號’無法正常供氣的情況下,啟動‘北溪2號’成為替代方案,但這與歐盟永久切斷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長期目標不相符。”崔洪建說。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教授趙柯向人民日報海外版分析稱,俄烏沖突爆發(fā)之后,俄歐關系進入全面對立的狀態(tài)。俄羅斯希望通過減少或暫停供應天然氣,迫使歐洲國家改變在烏克蘭問題上一邊倒的立場,并減緩歐洲“能源去俄羅斯化”的步伐。
“近期,歐洲多國追隨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多輪軍事援助,這對俄羅斯是一種直接刺激。此外,歐洲國家目前正在加速填充天然氣庫存,為今冬做準備。俄羅斯此時暫停‘北溪1號’供氣,是對歐洲國家對烏軍援以及能源儲備計劃的一個回擊。”趙柯說,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此次以檢修設備為由,并未直接說要斷供天然氣,這表明俄羅斯在此問題上仍留有回旋余地,主要目的還是對歐洲施壓,促使其在烏克蘭問題上有所讓步。
嚴冬將臨
德國聯(lián)邦能源監(jiān)管機構負責人日前表示,受“北溪1號”管道再次斷供的影響,德國要在10月1日之前完成85%的儲氣目標將很有挑戰(zhàn),而在11月1日達到95%的儲氣目標則“不可能完成”,德國將度過一個艱難的冬天。
而就在俄羅斯宣布再次對“北溪1號”管道進行維護后不久,歐洲天然氣、煤炭和電力價格齊齊飆漲,刷新歷史記錄。
“‘北溪1號’管道停供,一方面會引發(fā)市場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德國無法如期完成儲氣目標,這將進一步加重德國的財政負擔和民生壓力。”崔洪建說。
8月4日,德國政府同意從10月起對消費者征收天然氣附加稅,以幫助天然氣供應商應對天然氣價格上漲的情況。對此,彭博社研究機構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天然氣價格繼續(xù)上漲,德國對家庭天然氣消費者征收附加費,價格壓力很快也會落到普通民眾身上。
法新社引述經濟學家分析稱,作為歐洲工業(yè)鏈的中心,德國可能面臨的“氣荒”形勢還將對整個歐洲產生連鎖反應。
“德國的很多產業(yè)分布在歐洲其他國家,其又是歐盟預算的最大凈貢獻者。如果德國因為天然氣短缺導致經濟生產活動受阻、財政支出上升,那么必然也會影響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及其對歐盟的財政貢獻。”崔洪建說。
趙柯指出,無論是當前歐洲國家通脹率沖高,還是市場對未來歐洲經濟預期趨于悲觀,種種現(xiàn)象表明,俄歐天然氣之爭給歐洲國家已經造成嚴重打擊。“目前,歐洲‘能源去俄羅斯化’的既定目標沒有改變,但其希望贏得更多時間,以更平穩(wěn)緩和的方式來實現(xiàn),而不是由此讓歐洲經濟、民生付出慘痛代價。”
“對歐洲國家來說,目前最緊要的是在保證自身天然氣儲備、應對俄羅斯反制措施以及安撫國內民眾等多方面之間找到平衡。如果今年冬天歐洲國家因為‘缺氣’,導致工業(yè)生產大量停頓、民眾生活成本大幅提升,那么歐洲對俄能源制裁政策或將迎來更多挑戰(zhàn)。”崔洪建說。(記者 嚴 瑜)
原標題:俄擰緊“閥門”,歐“氣荒”加劇(環(huán)球熱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8月30日 第 10 版)
責編:吳正丹、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