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國際 >

隨美起舞,歐洲有苦說不出

海外網 2022-07-07 09:10:21

近日相繼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成為美國與其盟友展現(xiàn)“團結”的秀場。然而,精心策劃的政治秀掩飾不了美國與盟友的分歧矛盾。美國在歐洲的一眾盟友或被迫選邊站隊,或小心翼翼在大國間尋求微妙平衡,自身利益受損,卻有苦說不出。人民日報海外版邀請3名國際問題專家,為您細數(shù)這些盟友的“難言之隱”。

“難言之隱”之一:

半推半就上了美國“戰(zhàn)車”

據(jù)北約官網消息,在北約峰會上批準的北約2022戰(zhàn)略概念文件,對北約所處安全環(huán)境進行評估并設定任務,以指導北約未來十年的發(fā)展。文件指出,北約在未來十年有三大核心任務:威懾和防御、危機預防與管理、合作安全。俄羅斯是北約成員國安全和歐洲—大西洋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最大且最直接的威脅”。

劉作奎:北約戰(zhàn)略概念文件是指導北約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自1991年首次發(fā)布以來已多次更新。在2010年通過的戰(zhàn)略概念文件中,北約把俄羅斯定義為“伙伴”,對俄羅斯實行威懾、防御、對話并行的政策。2022年,北約將俄羅斯定義為“最大且最直接的威脅”。這是蘇東劇變以來北約對俄羅斯的最強硬表態(tài),表明北約默認俄烏沖突可能長期化,北約將對俄羅斯進行嚴厲遏制。

俄烏沖突發(fā)生前,法德等歐洲大國領導人與俄羅斯方面做了大量溝通工作,希望通過外交手段、以和平方式化解沖突。然而,作為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和幕后推手,美國“綁架”了歐洲國家,迫使他們承受俄烏沖突的負面影響。

歐洲近年來推行的數(shù)字轉型、綠色新政,都依賴于俄羅斯提供的能源。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盟緊隨美國,在能源、金融等領域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這對歐洲經濟傷害巨大。但是,歐洲安全防務長期依賴北約,無力自主應對俄烏沖突。為了解決關系生死存亡的安全問題,歐洲不得不承受能源危機、金融制裁溢出效應等重大損失,硬著頭皮站上美國“戰(zhàn)車”。

張健:從對俄關系來看,美歐表面上團結在一起,但背后的立場和關注點都有較大差異。

對美國而言,遏制俄羅斯發(fā)展特別是在軍事及能源領域削弱俄羅斯的實力、維持美國霸權,是美國冷戰(zhàn)結束后一以貫之的戰(zhàn)略目標。美國借俄烏沖突既削弱了俄羅斯戰(zhàn)略實力,又避免了俄羅斯與歐洲國家走近,加強了對歐洲的控制。可以說,美國沒有付出多大成本,就達成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

對歐洲而言,俄羅斯是“搬不走的鄰居”。歐洲必須尋找與俄羅斯的共存之道,避免俄烏沖突失控給歐洲帶來更大損失。與美國肆意“拱火”不同,歐洲必須思考“滅火”的辦法。

在解決俄烏沖突這一重大安全議題上,美歐的目標相去甚遠。隨著俄烏局勢變化,歐洲越來越認識到,俄烏沖突的絕大部分后果由自己承擔。美歐的嫌隙可能不斷增大,矛盾更加凸顯。

趙柯:此次北約峰會宣告了北約與俄羅斯在軍事領域的全面對立。這無益于解決俄烏沖突,反而給歐洲安全局勢帶來更多不穩(wěn)定性。歐洲雖然不愿被美國拉上陣營對抗的老路,但俄烏沖突帶來的安全防務挑戰(zhàn),是歐洲必須解決的燃眉之急。歐洲將俄烏沖突定義為二戰(zhàn)以來對歐洲安全格局最嚴峻的沖擊,可見其緊張程度。在“安全壓倒一切”的緊迫感下,歐洲不得不跟著美國走。這是歐洲為其一直以來戰(zhàn)略自主意愿不堅定、自身安全防務建設不充分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難言之隱”之二:

扭扭捏捏配合美國亞太表演

北約2022戰(zhàn)略概念文件首次提及中國,稱“中國對北約的價值觀、利益和安全造成挑戰(zhàn)”“對歐洲—大西洋地區(qū)構成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與此同時,北約峰會還首次邀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4個亞太地區(qū)國家與會。路透社報道稱,美國推動在新戰(zhàn)略概念文件中采用針對中國的“強硬”措辭,而法國、德國則力求平衡。

趙柯:北約“越界”,是此次北約峰會值得關注的一點。北約是地區(qū)安全組織,但此次峰會,美國邀請非北約成員國的亞太地區(qū)盟友參會,將北約的觸角延伸到亞太地區(qū),針對中國的意味強烈。

戰(zhàn)略概念報告中將中國界定為跨大西洋關系的“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相比“威脅”,“挑戰(zhàn)”這個詞對立色彩稍弱。這一最終表述,是歐洲主要國家努力的結果。

劉作奎:通過兩場峰會可以看出,歐洲國家在經歷俄烏沖突最初階段的應激性反應之后,開始出現(xiàn)回歸冷靜理性的傾向。對華態(tài)度不同是美歐最大的分歧之一。在安全領域,歐洲在不得不面對俄烏沖突帶來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不愿意將安全防御的矛頭指向中國;在經濟領域,歐洲不愿意聽從美國,與中國完全“脫鉤”。在俄烏沖突背景下,歐洲不想“兩面樹敵”,不愿將“寶”都押在美國身上。因此,在G7峰會和北約峰會上,歐洲對中國相關議題做了很多保留。

此次北約峰會邀請亞太地區(qū)四國參會,完全是基于美國的意志。美國有意將北約擴展成橫貫歐亞甚至延伸到亞太地區(qū)的安全框架,將應對中國提升為與應對俄羅斯同等重要的北約核心議題。但北約其他成員對此基本持不同態(tài)度,就連波羅的海國家也認為北約應當聚焦歐洲安全防務問題,涉足其他地區(qū)不利于自身安全。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盟友對“融入”北約的態(tài)度也有所保留。總體來說,此次參會的四國基本持觀望態(tài)度。他們在北約體系下能發(fā)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北約對這幾個國家也沒有機制化的安排。這四國參會的目的是抱住美國“大腿”,讓本國在安全防務領域有一定依靠。但他們不希望在中美間明顯地選邊站隊,完全淪為美國遏制中國、建造“小院高墻”的工具。

張健:二戰(zhàn)以來,美國一直充當西方世界“老大哥”的角色。只要不是損害切身利益的問題,美國盟友習慣性站在美國一邊。但對于美國企圖引導北約向亞太地區(qū)擴張的做法,歐洲盟友并不買賬。

對歐洲國家而言,維護歐洲內部團結和周邊地區(qū)安全穩(wěn)定是其核心關切。盡管歐洲國家在亞太有一定的利益,但無論是能力還是意愿,他們都難以真正向亞太傾斜。歐洲國家明白,美國推動北約“亞太化”,是想利用盟友力量在亞太地區(qū)謀求地緣政治私利。對此,歐洲國家采取迎合敷衍的態(tài)度,扭扭捏捏地配合美國表演。

此外,美國的歐洲盟友非常清楚,美國奉行“美國優(yōu)先”,關鍵時刻會犧牲盟友利益。多數(shù)美國盟友不會死心塌地“隨美起舞”。加之受美國國內政治變化影響,未來美國與盟友的關系會如何發(fā)展,這些盟友心里也沒底。盡管目前歐洲和亞太的美國盟友表現(xiàn)出向美國靠攏的姿態(tài),但這是有限度的,他們不可能跟著拜登政府一條道走到黑。

“難言之隱”之三:

硬著頭皮維護美式“政治正確”

G7峰會上,G7宣布啟動一項名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的計劃,旨在未來五年內共同籌集6000億美元,用以“縮小發(fā)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差距,加強全球經濟”,并維護G7成員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外媒分析指出,這是西方為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而出臺的措施。

張健:“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的核心目的是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美國試圖利用歐洲國家的力量遏制中國影響力,維護自身霸權。大多數(shù)美國盟友不愿意參與美國挑起的零和博弈游戲,采取旁觀和有限參與的態(tài)度。

趙柯:美國雖然提出這個計劃,但對資金來源、具體安排等落實舉措語焉不詳。而且,該計劃要得到美國國會批準還需要漫長過程。G7國家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愿和財政能力支持這一項目,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美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這個“許諾”,更可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畫大餅”。

而且,美國與其歐洲盟友在對華經貿關系方面的意見分歧非常明顯。近年來,美國政界一直渲染與中國經濟“脫鉤”。但歐洲國家旗幟鮮明地表示,不會選擇與中國“脫鉤”。與中國保持經貿合作關系,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這是歐洲政界、經濟界的基本共識。

劉作奎:“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是此次G7峰會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在加強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和各國互聯(lián)互通方面,G7國家有著相對一致的訴求。這個計劃源于美國的“構建美好世界倡議”與歐盟的“全球門戶倡議”。但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這兩個倡議幾乎沒有實際落地成果。“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可能面臨實施困境:大型基建項目落地本身是一個復雜緩慢的過程;發(fā)展中國家不認同也不接受美歐設置的規(guī)則和條件。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歐洲還是美國,都難以開拓更多融資渠道。

歐洲國家正面臨嚴重通脹、能源危機、難民危機等多重經濟社會挑戰(zhàn)。此前,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進行多輪極限制裁,是基于“反俄”這一所謂“政治正確”的前提。如果不保持這一“政治正確”,對俄極限制裁的政治合法性就沒有依據(jù),歐洲因制裁受到的經濟民生重擊也找不到合理解釋。因此,歐洲國家的政客只能將俄羅斯塑造為歐洲問題的“罪魁禍首”,利用歐洲民眾的恐俄怨俄情緒,將難以解決的國內社會民生問題和矛盾向外轉移,在反俄道路上硬著頭皮走下去。

“難言之隱”之四:

無可奈何坐視美國政治滲透

據(jù)法新社報道,在北約峰會即將召開之際,數(shù)以千計的西班牙民眾在馬德里市中心示威游行,要求解散北約及維護和平。示威者的標語牌寫著:“不要戰(zhàn)爭,不要北約!”“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受夠了軍費開支,把錢給學校和醫(yī)院”等。有些示威者還喊道:“我們不為你們的戰(zhàn)爭掏錢”及“解散軍隊”等。

劉作奎:俄烏沖突發(fā)生后,歐洲最大的變化之一是整個政治生態(tài)的“中東歐化”。“中東歐化”的核心是反俄傾向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與俄“脫鉤”和對俄極限制裁。

俄烏沖突發(fā)生后,對大部分歐洲國家來說,反俄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一些中東歐國家處于歐洲面對俄羅斯的最前線,法德等歐洲大國也在反俄情緒的裹挾下越走越遠,歐洲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對俄“戰(zhàn)線”。

歐洲政治生態(tài)的“中東歐化”,也影響著歐洲各國的國內政治形勢。在歐洲多國,具有反俄傾向的政黨力量上升,加劇國家內部政治生態(tài)的分裂化、碎片化。隨著俄烏沖突及多輪制裁帶來的溢出效應逐漸顯露,歐洲經濟復蘇進程受阻,社會民生問題逐漸嚴重,民粹主義借機卷土重來,對歐洲多國執(zhí)政者形成嚴峻挑戰(zhàn)。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歐洲政治生態(tài)的滲透由來已久。美國借美國民主基金會等民間組織,通過媒體、智庫、社交網絡平臺操縱社會輿論和精英思潮,已形成非常成熟的“產業(yè)鏈”。歐洲對美國的滲透毫無防備,導致當前歐洲整體的社會輿論和政治風向呈現(xiàn)明顯的親美趨勢。

趙柯: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美歐對待中國的態(tài)度存在較大差異。美國有一種制度優(yōu)越感,認為美國所謂“自由民主”的價值觀高人一等,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對美國構成威脅和挑戰(zhàn)。歐洲對多元化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持一定包容態(tài)度,強調交流共存,認為中歐能夠找到合作之道。

然而,由于對美國有所求,歐洲必須照顧美國的利益關切。兩場峰會上,歐洲國家的核心目的是威懾俄羅斯,美國則還希望通過“秀肌肉”向中國發(fā)出強硬信號。美國及其盟友表面看似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際上是各取所需。

張健:隨著俄烏沖突對歐洲的沖擊進一步凸顯,歐洲國家政客和民眾的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微妙變化。

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增加軍費并不符合民眾的利益訴求。民眾更關心自己的社會福利能否得到保障,對擴張軍備不感興趣。法國擁有自己的核力量,軍事獨立性相對較強,傳統(tǒng)上重視軍備力量提升。德國國內和平主義根深蒂固,而且由于喪失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經濟恢復與轉型遭受嚴重沖擊,在此情況下還要增加軍費開支、推行再軍事化,能否受到民眾的持續(xù)支持、能推進到什么程度,都值得懷疑。

在通脹、能源、糧食、難民、恐怖主義等多重危機的疊加影響下,歐洲將迎來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經濟韌性較差的國家可能出現(xiàn)債務危機,東西及南北矛盾可能再度凸顯,周邊形勢惡化可能導致新的難民潮。這些都將是歐洲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xiàn)實。(記者 高 喬)

受訪專家: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助理、歐洲研究所所長 張 健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劉作奎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教授 趙 柯

原標題:美國的歐洲盟友那些“難言之隱”(熱點對話)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7月07日   第 06 版)

責編:吳正丹、毛莉

手機海外網
使用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