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輿論場 >

美國不可依靠,法國準備“單干”?

海外網 2021-09-13 13:20:14

內文圖.jpg

馬克龍在訪問伊拉克期間造訪摩蘇爾。(圖片來源:法國電視24臺)

2021年8月29日,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作為唯一一位域外國家領導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出席由伊拉克政府主辦的巴格達合作與伙伴關系會議。他在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無論美國選擇什么,只要恐怖組織繼續(xù)活動,只要伊拉克政府要求我們提供這種支持,我們將繼續(xù)在伊拉克打擊恐怖主義”。馬克龍這番表態(tài),傳遞出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法國的外交戰(zhàn)略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將基于本國利益考慮,加強戰(zhàn)略自主,繼續(xù)留在中東,打擊恐怖主義。

自入主愛麗舍宮以來,馬克龍一直在強調“戰(zhàn)略自治”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美國戰(zhàn)略調整,特別是特朗普政府時期大力推行“美國優(yōu)先政策”,使法國感到美國不可依靠。馬克龍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出法國要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需要,制定對外政策。在美國倉促從阿富汗撤軍留下“一地雞毛”之后,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再次被深深的挫折感籠罩,也凸顯了馬克龍一直以來呼吁“戰(zhàn)略自主”的必要性。

但是,法國要真正做到戰(zhàn)略自主,仍然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zhàn)。首先。法國雖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是其綜合國力遠不如中美英俄。2020年,法國的經濟總量僅有2.7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6,與印度相當;在軍事領域,目前法國確保自己戰(zhàn)略自主的唯一基礎就是其戰(zhàn)略核威懾能力;在科技領域,法國一再缺席新科技浪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法國經濟轉型和發(fā)展。顯然,在政治和經濟等領域,法國并不具備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難以在全球范圍內維護法國價值觀和利益。

其次,法國戰(zhàn)略自主受北約掣肘過多。法國維持與北約的關系,主要是為了保持同美國的關系,通過加強和美國合作提升法國在航空運輸、信息技術領域的實力,填補在非洲和中東地區(qū)的情報真空。但是近年來,美國政府戰(zhàn)略大調整,對北約的態(tài)度發(fā)生很大轉變,使得法國甚至是歐盟都無法在軍工、航空等領域從美國得到任何好處。鑒于此種情況,法國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需要美國的幫助和戰(zhàn)略支撐,不可能輕言退出,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國力衰退,無力支撐其當年的輝煌,甚至還想從歐洲得到好處支撐美國重塑美國往日的榮光。現在歐洲不僅沒有得到美國的援助和支持,甚至在某些領域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和打擊對象。

最后就是法國的科技實力無法滿足法國當前的戰(zhàn)略需要。當前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主要手段是科技實力的較量。法國由于其精英式教育體制和教育財政投入不足,近年來培養(yǎng)的工程師人數為每年僅有35000人,與21世紀初的55000人減少近40%。這種人才培養(yǎng)機制削弱了法國的潛在科學技術人力資源,導致法國現在在航天、信息技術等領域處于被動落后地位。

實現戰(zhàn)略自主,是法國自戴高樂時代以來就在追求的戰(zhàn)略目標。法國提出戰(zhàn)略自主,既有其內生的需要,也是其面對外部環(huán)境和國際局勢變化不得不作出的選擇。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法國自身綜合國力衰退、與北約糾纏不清和自身科技人力資源不足導致其實施戰(zhàn)略自主,并不像口號喊得那么容易。

(王戰(zhàn),武漢大學法國研究中心教授;伍昌力,武漢大學法國研究中心博士)

責編:聶舒翼

手機海外網
使用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