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海峽青年云上峰會在福州舉行,吸引超過10萬兩岸青年關(guān)注。其中,“北漂”臺灣青年楊品驊與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對話,尤其讓人動容。單霽翔講述故宮文創(chuàng)故事并寄語“臺青”,希望兩岸青年多多交流。
楊品驊一來北京就為紫禁城所傾倒,而單霽翔的文創(chuàng)讓故宮在兩岸成為“網(wǎng)紅”。二人雖隔滄海之遠(yuǎn),猶成忘年之交,故宮是讓他們結(jié)識的引子。
世人皆知,中國只有一個紫禁城,卻有兩個故宮博物院。這源于故宮文物的南遷。“九一八”之后,日寇兵鋒指向京郊。為了躲避戰(zhàn)火,國民政府將故宮中部分珍貴的文物遷到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文物分三路疏散到西南大后方。解放戰(zhàn)爭后期,國民政府把2972箱文物運(yùn)往臺灣,這也就造成了故宮文物兩岸分置的現(xiàn)狀。可以說,這些文物遷往臺灣的歷史,濃縮了那個年代祖國弱亂的無奈。
而在80年代后,兩岸交流解禁,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合出了一本《國寶薈萃》,打開了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流的大門。2008年開始,兩岸故宮博物館交流愈發(fā)密切。臺北館希望出版一套《龍藏經(jīng)》,北京故宮慷慨借出了數(shù)函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搞兩岸故宮博物院的重走文物南遷路活動,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大力支持。
不只是官方層面互動“如膠似漆”,民間人士圍繞故宮的互動也不少。故宮促進(jìn)了楊品驊等“臺青”的文化認(rèn)同,不少大陸青年也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青睞有加。有一位大陸的滿文愛好者,每年都要數(shù)次去臺北,飽覽清宮文牘奏折。他說,探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行程,增進(jìn)了他對臺灣的了解。
兩岸故宮博物院同出一處,如同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盡管一時隔海相望,但一家人的心從未分離。正是,北京臺北,源出一脈一般情;山海難絕,兩岸同胞同樣心。
策劃/牛寧
文案/鄭云天
主播/鄭云天
后期/趙壹晨
責(zé)編:吳正丹、趙壹晨

贊

踩

路過